青少年时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,而足踝健康作为身体基础支撑的重要部分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然而,扁平足、足外翻、足内翻、马蹄足、X/O形腿、长短腿以及足部疼痛等足踝问题,却在青少年群体中屡见不鲜,不仅影响孩子的日常行走与运动,还可能对整体健康造成长远影响。
今天,潼润就带大家深入探讨这些足踝常见问题,为您提供科学的防治建议。
扁平足:足弓塌陷的隐形挑战


症状解析:扁平足,即足弓塌陷,表现为站立时足底完全或部分接触地面,缺乏正常的足弓支撑。这可能是由于遗传、肥胖、肌肉力量不足或长期穿着不合适的鞋子等因素所致。扁平足患者往往容易感到脚部疲劳、疼痛,严重时甚至影响膝关节、髋关节乃至脊柱的生物力学平衡。

按时饮食,确保营养多样化,特别是要注意补充钙质,因为钙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。
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负重,如果必须长时间站立,应经常变换体位以减轻对足弓的压力。

幼年时应开始锻炼足部肌肉,如赤足在沙滩或草地上行走,屈曲足趾,足底外缘着地步行等,这些都有利于足部外侧肌肉和韧带的锻炼。
对于婴幼儿,可以训练他们用大脚趾和食指夹东西,或做踮脚练习,以促进足弓发育。

鞋底以中硬度为佳,既可提供足够的支撑,又不会过于僵硬。
避免穿硬底鞋、高跟鞋或过于紧窄的鞋子,这些鞋子可能会对足弓造成不良影响。
可以使用足弓垫来垫高足弓,为足部提供更好的支撑。

对于婴幼儿,不要急于让他们尝试学会走路,如果他们没有自己想走的趋势,不要硬扶着他们学走路,以免骨头脆弱不堪负重,导致足弓变形。

鼓励孩子参与低冲击力的运动,如游泳、瑜伽,避免过度依赖电子设备,减少久坐时间。
足外翻与足内翻:步态异常的幕后黑手


症状解析:足外翻指足部向外侧倾斜,而足内翻则是向内侧倾斜。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行走时脚掌受力不均,引发疼痛、磨损甚至关节损伤。足外翻常见于扁平足患者,而足内翻可能与先天性因素或神经肌肉疾病相关。

保持适当的体重,减轻足部压力,有助于预防足外翻。

穿着有良好支撑和稳定性的鞋子,避免高跟鞋和平底鞋,选择有足弓支撑的运动鞋或矫形鞋,以减少对足部的不良影响。

在专业指导下进行步态训练,学习正确的走路姿势。对于复杂病例,可能需要骨科、康复科、神经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治疗方案。

通过锻炼足部肌肉,如短趾屈曲训练和抓取毛巾训练,提高足部稳定性,预防足外翻的发生。
马蹄足:足部畸形的矫正之路


症状解析:马蹄足,又称先天性马蹄内翻足,是一种出生时就存在的足部畸形,表现为足部下垂、内收、内翻。马蹄足不仅影响外观,还会限制患儿行走能力,严重时可能导致关节僵硬、疼痛。

越早治疗,效果越好。通常采用Ponseti矫形方法,包括手法复位、石膏固定和跟腱切断术。

治疗后需定期随访,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,确保足部形态和功能持续改善。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足部伸展、力量训练,促进功能恢复。

保持合理的饮食,确保营养全面,特别是要注意钙质的摄入,因为钙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。
适量运动,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,以免对足部造成过大压力。
对于儿童,应注意营养保健,积极锻炼身体,增强体质,这有助于预防马蹄足的发生。
X/O形腿:下肢力线异常的矫正策略


症状解析:X形腿表现为双腿并拢时,膝关节内侧间隙增大,形似英文字母“X”;O形腿则是双腿并拢时,踝关节内侧间隙增大,形似“O”。这两种腿型异常都可能由遗传、佝偻病、外伤等因素引起,影响步态美观及关节健康。

确保孩子获得充足的维生素D和钙质,预防佝偻病。骨骼主要成分是钙,而维生素D有利于钙的吸收。可通过食物补充钙质或适当晒太阳来加强钙质吸收。

避免如跪坐、W形坐姿等不良姿势,这些姿势会对膝关节造成不良影响。
采用正确的坐姿和站姿,保持身体平衡和对称有利于矫正X/O形腿。

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,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,包括力量训练、柔韧性练习和步态调整。对于轻度至中度X/O形腿,可佩戴支具或矫形鞋垫进行矫正。
长短腿:步态不均的根源探究


症状解析:长短腿,即双下肢不等长,可能是由于先天性发育异常、骨折后遗症、脊柱侧弯等多种原因造成。长短腿不仅影响步态美观,还可能引发腰痛、膝关节疼痛等问题。

针对长短腿的具体原因进行深入探究,如脊柱侧弯的矫正、骨折的修复等。通过专业测量确定长短腿的具体差异。

坐姿需要端正,如需长时间端坐,椅子须要有靠背,椅背角度不可超过115度。可在腰部添加护腰垫保持腰椎正常弧度。

可选择人体颈部工学设计的健康枕头,避免睡过高枕或过低枕。

避免长期使用单侧肩挑重物,以免造成胸椎侧弯或身体双侧肌力失衡。

避免饮食过量,防止体重过重,增加腰椎负担。
足部疼痛:不可忽视的日常困扰


症状解析:足部疼痛可能源于多种原因,如足底筋膜炎、跟骨骨骺炎(Sever病)、跖骨头炎等。这些疼痛通常与过度使用、运动损伤或生长痛相关,影响孩子的日常活动和运动参与度。



舒适性与合脚性:确保鞋子穿着舒适,尺码合适,避免过紧或过松。试鞋时最好在下午或运动后,因为此时脚部会稍微肿胀。
支撑与缓冲:选择具有良好支撑和缓冲性能的鞋子,以减轻行走或跑步时对足部的冲击。鞋跟高度适中,一般在2~3厘米较为合适,并提供足够的足弓支撑,保持足部的正常形态。
材质与透气性:选择透气性好、材质柔软的鞋子,以减少脚部潮湿和摩擦,降低疼痛风险。

定期清洁:经常洗脚,保持足部清洁,避免感染。
干燥与保暖:保持足部干燥,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。同时,注意足部保暖,避免受寒引发疼痛。
定期检查:定期检查足部,及时发现并处理鸡眼、茧子、裂口等问题。

矫形鞋垫:对于足部结构异常或疼痛持续的患者,可以考虑使用矫形鞋垫来调整足部受力,减轻疼痛。
按摩工具:使用按摩球或按摩棒等工具对足部进行按摩,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肌肉紧张。

疼痛初期,适当休息并冰敷疼痛部位,减轻炎症和肿胀。
*文章仅做科普,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建议,如果您感到身体不适,请立即联系医疗机构或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。早期发现、早期治疗是许多疾病成功治愈的关键。

在潼润儿童医院,我们倡导构建一个全面的足踝健康管理体系,不仅关注疾病的防治,还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与心理健康的维护。
通过科学的评估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及持续的随访管理,我们致力于帮助每一个孩子拥有健康、稳健的步态,为他们的成长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让我们携手合作,共同守护孩子的足踝健康,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*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,非商业用途
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!